top of page

名都酒樓結業隨想 香港酒樓五十年滄桑

  • ctfm214
  • 7月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 香港酒樓五十年滄桑:從市井茶寮到時代記憶(1970s-2025)


#### 一、老字號凋零:時代巨輪下的集體告別

- **地產重建與牌照斷代**:

1970年代起,香港經濟騰飛伴隨市區重建,老式茶樓因唐樓清拆與地產收購陸續消失。例如中環**蓮香樓**(創於1927年)歷經兩次搬遷,1996年遷至威靈頓街後,2019年再因舖位被地產商以1.5億港元收購而面臨清拆,承載幾代人記憶的豬膶燒賣、茶盅沏茶場景終成絕響。同期消失的還有西營盤**多男大茶樓**(1995年結業)、灣仔**龍門大酒樓**(2009年結業)及油麻地**得如酒樓**(2012年結業),後者曾以雞球大包和鵪鶉蛋燒賣成為工人早茶聖地。

- **政策限制與後繼無人**:

政府1972年停發「固定攤位小販牌照」,1983年推「特惠金計劃」鼓勵交還牌照,大牌檔持牌人離世後子女不可繼承。至2005年,全港僅存28家合法大牌檔,集中於中環街巷,傳統綠皮鐵箱、帆布帳篷的街頭飲食場景幾近消失[citation:10]。

#### 二、經營模式嬗變:從歌壇茶座到數位點單

- **茶樓酒樓合一與文化功能褪色**:

戰後酒樓兼營茶市,打破早期茶樓(早午市)與酒樓(晚市)的分野。1950-60年代,蓮香樓等曾設「歌壇」,茶客夜間品茗聽粵曲,徐柳仙等名伶駐唱,成為社交與藝術空間。此風氣於1960年代中期式微,茶樓回歸純餐飲功能。

- **點心服務的科技化轉型**:

傳統「推車仔」「蓋章點心單」模式被點心紙取代,2010年後更普及手機點單。早年茶客需「眼明手快」搶購胸前掛鐵盤的點心阿哥叫賣品,如今即叫即蒸的標準化服務,雖提升效率卻削弱市井互動名都酒樓。


#### 三、社會角色轉向:從工人飯堂到懷舊符號

- **階層標記的淡化**:

1970年代前,茶樓分層鮮明:「有錢樓上坐,無錢地下踎」,三樓歌壇茶價可高達一元(當時基層日薪僅數元)。隨公屋政策普及與經濟轉型,叉燒飯、濃茶雖仍是工人階級象徵,但酒樓漸成全民消費場所。

- **懷舊經濟與文化保育興起**:

老店結業潮激發社會對傳統美學的重視。九龍城**樂口福酒家**(1954年創)保留霓虹招牌、龍鳳禮堂與福祿壽陶瓷,成為《鎗火》《天行者》等電影取景地,三代經營者李思敏更親力修繕騎樓樑柱,延續「潮州打冷」儀式感。政府2009年推「大牌檔活化計劃」,為中環攤檔接駁煤氣、改善排污,試圖平衡衛生與傳統。

#### 四、空間形態演化:街頭攤檔的「上樓」命運

- **從街邊到熟食中心**:

因應衛生條例收緊,政府1970年代將大牌檔遷入市政大廈熟食中心(如「冬菇亭」),但封閉空間與營業限制使生意銳減。部分攤檔轉型茶餐廳(如再興燒臘、鏞記),失去露天炊煙與摺凳圍坐的市井氛圍。

- **建築美學的存續挑戰**:

騎樓唐樓酒樓因重建被玻璃幕牆商廈取代,唯陸羽茶室(1933年創)仍守護酸枝傢俬、字畫吊扇的民國風雅。蓮香樓的舊式卡座與鐵窗花,則隨威靈頓街重建而封存於《花樣年華》的電影鏡頭。


#### 五、未來:記憶經濟下的新舊共生

老字號在「懷舊消費」中尋求生機:蓮香樓老茶客日飲三趟、樂口福夜間借場拍戲,顯見情感需求未滅。然真正傳承需越過符號販賣,如復刻二厘館的親民價(十九世紀茶價二厘錢)、重現歌壇曲藝,方使茶樓不止於觀光景點,而是呼吸的文化載體。


> **「一杯一碟承載童年回憶」**,香港歷史博物館顧問鄭寶鴻在蓮香樓結業前每日流連,道出港人集體心聲。五十年變遷,酒樓從市井灶台昇華為時代符號,其存廢不僅關乎味道,更是一座城對自身身世的追認與叩問。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太子基隆街1號UPPER PRINCE

項目類別 詳細資料 發展商 樂風集團 (LOFTER GROUP) 所在地點 九龍旺角太子基隆街1號 物業類型 單幢式住宅大廈 單位總數 139伙 單位間隔 & 面積 開放式至三房 · 實用面積 192平方呎 至 487平方呎 特色單位 13伙...

 
 
 
藥倍安心系統介紹與爭議分析

以下是關於「藥倍安心」(MediSafe)系統的詳細介紹: **藥倍安心(MediSafe)** 是一款以人工智能驅動的網頁應用程式,由香港聖保羅男女中學中四學生潘浠淳(Clarisse Poon)開發。該系統旨在通過交叉核對醫生處方和病人病歷資料,提高處方準確性和用藥安全...

 
 
 

留言


© 2023 by Alice Barley.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