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底開始,房地產市場續漸回升,港府1976年開始地鐵修建計劃,提升了城市土地價值。至1978年,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解決二百多萬基層市民的自置居所需要。1.2 第二階段地產市道的主要特點 369第九章 歷史回顧與前瞻3.3 即時結束居屋計劃 3394.2 「啟動九龍東」:發展第二個核心商業區 418第四章 公屋的大規模興建與香港城市發展2.2「以心建家」:專注香港、拓展內地 448六、地產投資巨擘的新策略 478在高地價政策下港英政府可以以低稅率來維持香港的競爭優勢,同時又有收入搞公共服務,為低收入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時,中產可經投資物業而享受到財富增加的好處,這漸漸便加強了整個香港社會對高地價政策的路徑依賴。3.4 其他新興地產發展商:廖烈文、彭國珍、陳德泰 91如果拍賣時無人提出等同或高於勾地者申請時的提價,政府有權沒收原先勾地者的按金。
樂風夥施羅德資本等外資逾15億收購尖沙咀舊樓 計劃重建甲廈
該按金是保証是次拍賣價不會低於勾地者原先的提價。在賣地過程中,政府不會提供任何優惠予勾地申請者,如申請者最終不能買得土地,發還按金時也不會給予利息。一、2003年以來的地產週期性大升浪 3608.4 碧桂園:「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 5283.9 其他新興地產集團:華懋、南豐、信和和鷹君 1524.2 早期的華商地產大業主:何東、莫仕揚、李陞 38同年10月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宣佈恢復居者有其屋計劃。梁振英繼任行政長官後,政府於2013年2月宣佈取消勾地制度。4.3 領展:香港的大型地產商 348香港地產業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香港開埠初期的土地拍賣及地權制度與土地批租制度的確立。二次大戰後,以吳多泰、霍英東為代表的新興地產發展商,先後提出「分層出售,分期付款」的售樓方式,推動了地產經營方式變革,從供應和需求兩個方面,促進現代地產業的起步發展。3.1「都會計劃」 2131965年香港股災,香港爆發了銀行信用危機,恆生指數在這次股災跌了四分之一。2.4 新市鎮的大規模開發:沙田、屯門 2071950年代末期到1980年抵壘政策結束前,因政局動盪,大批中國大陸人口移入,香港人口急速膨脹,居住成為當時社會經濟中一個嚴重問題。3.1 土地資源供應的相對稀缺性 5474.2 從領匯到領展:投資策略的演變 3442.1 長江實業:「大型私人屋邨之王」 260
二、新鴻基地產:專注香港,拓展內地 4462.8 太古地產:金鐘、鰂魚涌建地產王國 2852.1 亞洲金融危機對香港經濟的衝擊 321一、長和系:「重組業務架構,邁進嶄新里程」 4383.3 香港房屋協會:「創宜居.活社區」 408一、過渡時期的地產週期性大升浪 2402.7 會德豐/九龍倉:用盡地積比率 281有意買官地的公眾人土,包括地產發展商,可向地政總署提出申請「勾地」,並報出底價。另外建立公共房屋可以有助於私人房屋的價格,即有助於政府的高地價政策。四、1980年代初地產市道的大崩潰 158二:香港地產業大事記 5822.1 積極介入市場:公屋、居屋快速發展(1997-2002年) 386從2006年至2015年,香港每年平均僅有2萬多個住宅單位建成。2017年有人估計香港每年需要有5萬多個住宅單位供應,始能滿足包括新增人口在內的住屋需求。[16]長期的房屋供應短缺以及樓價和租金大升造成各種社會問題,逐漸撕裂香港社會。4.3 20世紀上半葉華商在地產業的新發展 411977至1979年兩年間,香港人口由450萬人急增至500萬人,樓宇出現供不應求,屯門、沙田、葵涌等香港新市鎮逐步成型,分散市區香港島及九龍區擠迫的人口密度。4.3 家族企業傳承與佈局粵港澳大灣區 466
Komentar